(网经社讯)近日,武汉正在经历一场考验。1月20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,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,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、控制措施。截止目前,武汉、北京、深圳、上海等多地都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。
在疫情牵动着大家紧张神经的同时,为打好这场疫情防控战,大家也纷纷戴上了口罩。与此同时,电商也在经历一场春节大考,要服务好消费者,就要经历三大考验。
第一,由于口罩需求激增,市面上出现了断货情况。口罩货源是否充足,成为一大考验;
第二,口罩价格出现不同幅度上涨,电商平台能否做到灵活管控,既要做到不让商家坐地起价,也要让商家不亏本;
第三,买到口罩的消费者,能否及时收到货。
以下,我们具体来看电商在这场大考中做得如何。
►电商一大考验:口罩货源是否充足
1月20日,每日经济新闻报道,北京有便利店已脱销,部分地区网购热门品种已断货。
当时笔者在主流电商平台搜索“KN95口罩”时,也确实出现无货现象。如今已过去4天,现在的口罩货源是否得到补充呢?笔者进行了线上实探。
笔者在主流电商平台搜索热门口罩品牌3M,结果显示,在天猫3M官方旗舰店,其售卖的5款“防护口罩”已全部卖光下架;京东的3M口罩京东自营旗舰店也显示无货;在苏宁平台,3M苏宁自营旗舰店,“KN95”、“3M防尘口罩”、“正品3M防毒面具”等产品均已无货。
图片来源:电商平台截图
但值得注意的是,刷销量,热门大牌3M无货,不代表其他品牌无货。在京东、淘宝、苏宁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中,依然有充足的KN95口罩在售。
图片来源:电商平台截图
以此来看,电商渠道的口罩货源是较为充足的。没有买到热门品牌的消费者,可选择其他口罩品牌替代。短短几天时间,电商渠道的货源就得到了补充,这一考验,可谓是顺利过关了。
但由于第三方商家定价难受平台管控,因此出现了口罩坐地起价的情况。
► 考验二:口罩涨价,无奈之举还是有意为之?
口罩价格飙升,是电商春节大考的第二考验。
在微博上搜索“口罩涨价”的关键词,就能看到众多网友对这一话题的讨论,“前天5块一包,昨天18一包”,“100块买了4个”,“一次性普通口罩,60元一包,之前5元一包”……
图片来源:微博截图
网友戏称:这个春节谁也没想到,最容易涨价的不是猪肉和车票,而是口罩。猪肉败给了口罩,口罩成为了年货最抢手的东西。在疫情面前,口罩成为了人手必备的物品,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款式口罩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。此时口罩涨价,究竟是商家的无奈之举,还是有意为之?
据了解,事逢春节特殊时期,大多口罩厂家工人已回家过年,此时口罩需求量剧增,厂家为满足消费者需求,只能花大价钱召回工人加班。成都一家口罩商就以3倍工资让工人回厂加班,还要吃住车费全报销。
图片来源:微博截图
另外,笔者向一位售卖口罩商家询问该市场情况,得到的答复是,“口罩是情怀产品,烂生意。平时无人问津送人都不要,一遇事,就断货。”
了解之下才知道,由于口罩的日常需求量较为稳定,所以大多厂家、商家都没有大量存货,一旦遇到需求激增,就无法立刻满足市场需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淘宝补单平台,自然会出现涨价现象。可见,有些厂家的生产成本上涨而导致产品价格小幅度上涨,也是情理之中。
然而,坐地起价,利用手段哄抬价格,推动商品价格过快、过高上涨的,肯定是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,这是违反价格法。